院友风采

“厦大时光”读书的日子、厦大的咖啡文化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8-04-09

【注】2012-2013年期间,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的选派和教育部的安排,我到厦门大学挂职任校长助理,在这里我工作、学习和生活了一段岁月,真正走进厦大、感受厦大和体验厦大。特别是在教育研究院的美好时光,让我终生难忘。期间,我记录了系列感悟,选择其中两篇随笔作为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40周年华诞纪念。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贺祖斌

“厦大时光”读书的日子

读书人,读书是他的本性,爱书是他的天性。

儿时,父亲说过:喜欢读书的人不会变坏。那时,父亲的话就是真理,因而一直遵循父亲的教导,为了“不变坏”而读书!最后成了“读书人”。

读书人,不是天生就与书店结缘,而是读书、找书、买书,没办法不与书店相约。读了几十年书,买了几千本书,走过近百家书店,这辈子算是与书店结了缘。读书的路还在走,“灯火阑珊处”的那一家书店总让我魂牵梦萦、难以释怀。

突然喜欢上一家书店,不需要任何理由。到厦大的第一天,饭后散步,路过书店一头扎进去,直到书店打烊才被“赶”出来。从此,爱上她,再没有头!

“厦大时光”书店是给读书人开的书店。她位于厦门大学融合东西方建筑文化和闽南特色的群贤楼中,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这是多文化冲突的结果。书店的旁边,有陈嘉庚纪念馆、校史纪念馆、鲁迅纪念馆,因此,“厦大时光”书店开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书店,她代表着一种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种读书人的情结。在书店,陈列了很多关于厦大的书和纪念品,一个有着厦大精神创意物品的陈列空间,一个厦大文化传承的载体,还是一个厦大情结的宣泄地。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全白色的室内设计,让书店充满了冷静、理性的质感,也许这正是读书和读书人所需要的氛围。

书店里,弥漫着满屋的咖啡香味,原来书店的深处就是“厦大时光”咖啡屋,是满足“书虫”们专门开设的。一花一世界,一书一咖啡,在优雅的背景音乐中,一本能和“摩卡”咖啡的苦涩匹配的经典作品,那样的感觉才出神入化、自我陶醉。人到中年后,慢慢地觉悟到,经历、阅历,决定了自己的认知;文化、修养,决定了自己的品味。外在的光鲜,往往不会永久,内心的充实,才会厚重丰满。

爱书人总有爱书的表达方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终其一生与书籍为伴,他对书籍的崇敬热爱之情,常与梦想中的书联系在一起。在《通天塔图书馆》里,他写到在书中“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一座完整无缺的秘密宝库的主人,任何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人类行将灭绝,而图书馆却会存在下去:青灯孤照,无限无动,藏有珍本,默默无闻,无用而不败坏。”他将书看得神圣至上,对书店和图书馆看着是藏宝库,人类的精神领地:肉体终将消失,而心灵的产物——书却会永存。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厦大时光”书店的设计风格,不是为卖书人设计的,是为读书人设计的,为每一个爱书人提供不同既往的触觉体验,抗拒着网络时代对传统阅读的挑战,保持其独特的空间立体感、书香的味道、时间连续性等,回归“书”本身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一次,到打烊的时候,店员走到我身边,悄悄地耳语:先生,时间到了,明天再来吧。我突然回过神来,哦,在书店?而不是在书中神游的世界里。环顾四周,整个书店就剩下自己和店员,这一瞬间,空间里的书全部属于自己!匆匆整理所带的笔记,歉意地向店员点点头,忽然有一种快乐的落荒而逃的感觉,这感觉有多好啊!

从那次以后,我就改变一种方式:不在这家书店买书,到书店来读书。要的就是那种读书的感觉和人文的环境。如果没有其他安排,我晚饭后就到书店,要一杯咖啡,坐在一角,一本书一杯咖啡,在这里感知时光的流淌、世界的神游!

在“厦大时光”,我将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作品中的后两部读完[1]。去年夏天,我领队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考察团到台湾的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五所著名大学访问时,其中台湾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陈信文教授专门向我介绍岳南是清华的驻校作家,在台湾有相当的影响。我后来就比较关注他的作品,去年我读完他的第一部《南渡》,在这里我静心读完后两部《北归》、《伤别离》。读书的过程,就是在与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对话的过程,蔡元培、梅贻琦、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钱钟书等,这些二十世纪大师级人物,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思想的高度、人文的影响,也了解到过去很多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这些故事,让我读来不时豁然开朗、感慨万分,不时扼腕浩叹、不胜唏嘘。那时,一大批民族脊梁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之后再回归中原,最后因政治局势对立而又各自分隔两岸,这是百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流亡血泪史。他们后来的政治选择和人生际遇,让我再次感慨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无奈,“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管是不是胡适说的,但多年来也着实让我们看到的是“打扮”过的外表,无法了解历史角落的真相。在大师的足迹中,也多少让我感慨当今为什么出不大师、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我也试图在这里寻找其历史的座标和文化的启迪。

读完《南渡北归》,看到书架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的命运》[2],让我想起来厦大前一周回桂林老家休假期间,曾到桂林老乡梁漱溟陵墓前拜谒。这本书是由他的长子梁培宽整理的文稿,其中三分之二是未曾公开出版的遗稿,十分珍贵,自然要在“厦大时光”里分享先生的思想。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是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现代新儒学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在本书中,梁先生从中西比较的视角,讨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影响,同时比较中西文化异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诸多问题的思考,其前瞻性和学术高度今人无人企及。关于教育,梁先生也有许多独到之论,想起在以前读过的《教育的出路与社会的出路》,他说:“何谓教育的出路?凡一种教育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反之,教育没有成效可见,却为社会制造出许多问题来,招致社会的诅咒,要求其改造,那样教育便是无出路的。”试想一下,70多年前这些精辟之论,不正是针对我们当今的教育而言的吗?梁先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梁先生在山东等地从事乡村建设运动,试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改造,寻找改造和建设中国的路向,他自觉怀抱中国文化使命,是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担当。十分感慨的是,当下,在中国文化知识界,梁漱溟那种风骨已经不在,那种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平又何在?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又何在?进而反问,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些思想大家中再吸取养分,重塑中华文化之辉煌?

每当我给研究生上课谈到个性化教育的时候,我常常会讲到罗家伦,他是一个奇才,1917年考北京大学,当胡适批阅罗家伦作文试卷时得满分,但数学得0分,最后蔡元培校长拍板破例录取;1919年,参与组织五四运动,并在5月26日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沿用至今;1928年8月,时年31岁的罗家伦首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1931年,33岁的罗家伦接掌中央大学。读他的《中国人的品格》[3],宛如看到一个激情四射的青年领袖,洋溢着感情激昂、清新明快的气息。在他给青年的演讲中说“强者的哲学,第一是接受生命,接受现实;第二是不倚赖;第三是接受痛苦,而且欢欢乐乐地接受痛苦;第四是勇敢地在危险中过生活;第五是威严的生,正义的怒;第六是殉道的精神。强者能为理想而牺牲,为正义而牺牲,把自己的生命当做历史。只有这样的人愈多,历史才更丰富,更有意义。”在谈到如何看待社会时说“在这紊乱的世界,我们不能老是彷徨,长此犹豫,总持着怀疑的心理,享乐的态度;这必定会使生命空虚,由否定生命而至于毁灭生命”,“我们虽然遇着过人之中有坏的,但是不能对于人类无信心;虽然目击强暴,不能对于公理无信心;虽然知道有恶,不能对于善无信心;虽然看见有丑,不能对于美无信心;虽然认识有假,不能对于真无信心。纯洁的信仰,高尚的理想,充分的热忱,是我们改造世界建设笃实光辉的生命的无穷力量!”我想许多闪光点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社会价值,也许在我们的大学教育里缺失的正是这种精神和思想。读他的书,常常让我心情澎湃、斗志昂扬!

读干春松的《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4],进一步了解了制度化儒家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如何逐步失去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控制力;读陈平原的《大学何为》[5],给人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会让人思考现代大学的精神追求,思索中国大学可能的发展方向,等等。

多年来,繁忙的工作任务,无形的学术压力,无谓的社交应酬,让自己一直马不停蹄地向前走着,缺乏一个人冷静思考的空间,自己常常有心灵荒芜、思想枯竭的危机感。命运有时常常给自己思考的机会,来到厦大,找到“厦大时光”,就是这种机会。她让自己在另外一种生存环境中思索,让思想荡漾在书海里,感受人文的关怀和思想的洗礼,吸纳前人先哲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冷静地思考下一步方向。虽然谈不上凤凰涅槃,至少在精神境界和人生领悟方面,在思考中达到升华;在义无反顾、不断追寻中提升了自我精神品质。

C.C.科尔顿有句名言:“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我在“厦大时光”读书的日子应该处于“罕见”和“常见”之间,等我达到“为思想而读书”的“罕见”境界,我一定不会忘记在这里的每一刻时光。

“厦大时光”给了我读书和思考的空间和机缘,心里很是感激。到时,我会将在书店里我读过的书一次打包,纳入我“自然坊”的书架,珍藏着这美好的时光!

(该文载《广西日报》,2013-03-29)

厦大的咖啡文化

厦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间咖啡店,有图书馆里的“凤凰树下”、书店的“厦大时光咖啡”、卢嘉锡楼的“咖啡茶座”、管理学院的“映雪咖啡吧”、自钦楼的“湖畔咖啡”、以学生为主的“厦大1921”等等。一缕缕咖啡的醇香弥漫在厦大校园里,并逐渐形成了富有厦大特色的咖啡文化。工作之余,我几乎到过厦大的所有咖啡店,在这里品尝咖啡,享受咖啡文化带来的愉悦,但更多的是在大学校园里品味咖啡文化。

之所以咖啡文化在厦大兴起并发展,这恐怕与朱崇实校长提倡的咖啡理念有关,他认为:“咖啡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不管是谁,在咖啡馆里都能够喝上一杯咖啡,它非常大众化,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咖啡文化是一种自由文化。在咖啡馆饮用咖啡,不管大家是否认识,都可以坐在一块自由地交谈,探索高深的学术问题,谈论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我记得香港文化学者李欧梵先生说过:咖啡是中产阶级文化的最佳指标。其实,他们都有道理,没有对错。我想这两者之间的评价,更多是从文化和财富的不同角度进行判断,一是知识分子的知识财富,另一角度是中产阶级的物质财富。而在大学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人们常常用来比较的是知识的涵养度,因此,大学里的价值观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是有一定区别的。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在当下,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不管是在城市里,还是在大学校园里,由此生成的“咖啡文化”充满在城市中和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在办公场所,还是各种社交场合,甚至在家里,都可以品着自己喜欢的咖啡。咖啡的兴起,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遍布各地的咖啡屋成为人们交谈、听音乐、休息的好地方,咖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型文化。但是,同样是咖啡,大学里的咖啡文化有着不一样的内涵。

大学里的咖啡代表着沟通、交流和成长。

我记得2004年春到德国的洪堡大学考察时,应邀到校园的教授咖啡屋去品尝咖啡,在这里,只要是大学的教师,随时可以到咖啡屋免费消费。由此,在课间或休息时间,学校相同或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这里,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讨论交流着自己的学术动态和见解,在交流和讨论中收获着知识。当然,学校还有许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咖啡屋,那是学生讨论交流的地方。当时,我就想,中国的大学何时才会有如此优雅而闲适的咖啡屋?没想到,没过多少年,一缕缕咖啡的醇香弥漫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而且大学里人们对咖啡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

厦大管理学院的“映雪咖啡”,它是校园里装修和格调比较高的一间咖啡屋。不但环境优雅,还专门设置了讨论空间。老师们常常在这里伴着浓郁的咖啡香气,轻松惬意地交谈,交流学科发展的进展,探讨学术研究,碰撞出新的灵感与火花,在这里小聚已经成为老师们的习惯。我去过一次,在这里你即使花钱来消费,也享受不到这里的咖啡,因为,它主要对象是本学院的教师,也许其格调的“高”就高在这里!

我常常去的是位于群贤楼的“厦大时光”咖啡屋,因为,它是开在书店里,其对象当然是买书人和读书人,书店将醇正的咖啡与艺术的空间设计相结合,渲染出满室书香,一堂雅气,为大学校园里的每位“书生”提供了一种西方文化的体验。同时,它的醇香在承载9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中弥漫别样的香味。一杯咖啡,一本书,享受着读书时光,让我情有独钟,这是我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

其实,在大学校园里,喝咖啡讲究的似乎不在于味道,而更多的是环境和情调。因此,多数人不愿闭门“独酌”,在乎的是“对喝”、“聊喝”,也许一小杯的价钱在家里足够在家里煮上一壶,但那缺乏咖啡的环境,喝不出味道!而是慢慢的品,细细的尝,读书看报,闲谈阔论。养成了这种喝咖啡的习惯,自觉不自觉的会表现着一种优雅的韵味,一种浪漫情调,一种享受生活的写意感。也可以说,这不仅仅是大学独有的咖啡文化,也是一种传统独特的咖啡文化。但大学里咖啡文化的交流功能,却无意中增加了大学咖啡文化本身的特质。

位于在厦大芙蓉湖傍的“湖畔咖啡”则完全是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屋,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这里聚会、讨论、开会、聊天,甚至做作业、上网等。据了解,“湖畔咖啡”的经营团队以创业的形式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从采购、经营都有自己一套理念,通过在这里工作,学习咖啡知识,制作各色咖啡,也通过待人接物、专业服务,伙伴们在这里学会未来的就业和创业的知识,它成为很好的实习基地和成长平台。那天,我形单影只来到这里,一位老男人的到来,与周边环境相比,自然显得有些突兀。但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想起我大学时代在校园里从事图书馆管理员那勤工俭学的岁月,正是那些实践的磨练,对自己后来的成长有着社会前移、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人文学院的“人文茶馆”也是我常去的地方,一半在室内,一半在室外,室内古朴典雅,室外“芳草天涯”,坐在室外,或是步下台阶,蓝天碧海,微风拂面,青山绿树,令人心旷神怡。隔壁就是人文学院,喝咖啡的同时,总依稀感觉到当年厦大国学院大师云集的辉煌……。人文茶馆的确是有些人文的味道!

我到过图书馆的“凤凰花”咖啡屋,读书上网,安静出奇,连喝咖啡都得小心翼翼;位于美丽上弦场的公共事务学院的“成智咖啡”,其广告让你看了就想去品赏:“曾经有一份纯香的咖啡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厦大1921”舒服的沙发座椅,悠扬的轻柔音乐,更让喝咖啡的人有一种怀旧的感觉。

当咖啡“独酌”的时候,往往与心情相关。当心情好、情绪佳时,咖啡屋里浪漫的轻音乐、轻柔的钢琴演奏,咖啡的香醇美味象蓝天白云下的阳光,暖心。当心情不好时,在这样的环境中,随着咖啡浓香的味道和浪漫音乐的侵染,随意翻阅身边的书报,你会发现心情渐渐的平静,甚至有一些感动。这,就是咖啡本身的魅力。

大学咖啡文化,与书香有关。

(该文载《广西日报》,2013-03-22)


[1]岳南,《南渡北归》(南渡、北归、伤别离)[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中信出版社,2010版。

[3]罗家伦,中国人的品格[M].工人出版社,2010版。

[4]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陈平原,大学何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