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

鹭岛海天阔 厦大情谊浓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8-03-24

凌云宿舍区的那个长坡,着实给了我入校后最深刻的记忆。当姜传松同学协助我把重重的行李拖过长坡到达宿舍后,我才知道校园原来可以这么陡峭,这是否也昭示着厦大的学术“高山仰止”。

那时,是2008年秋季开学,我作为博士访学生,到教育研究院学习,时光荏苒,十载弹指间消失,而那一切美好的场景,又恍若昨天,熠熠然清晰在目。开学典礼上,宝蓉师姐教唱的校歌,至今回荡于心,激励前行。

怀着崇敬的心情选了潘先生的课,跟08级博士们一起围坐在9楼会议室里,听先生如洪钟般的声音讲述高等教育研究专题。近90岁高龄的老人,连续给我们上了一个月的课。让我更加崇敬和敬仰。12月份时,又跟随先生和07级的博士们去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井冈山大学,福建龙岩学院进行实践调研。当时,吴滨如同学提供了一辆大巴车载着大家前往,来回一个星期,先生始终坚持坐车带领我们行走。路上跟我们讲述厦大在长汀办学的情景,还专程带大家去看了长汀厦大旧址,感受艰苦岁月里的学术坚守。大家兴致来了,还唱歌、讲笑话,中途停车休息时,先生做俯卧撑给我们看,老当益壮的精神给我们后辈展示什么是坚持、什么是精气神。

最忆先生家的学术沙龙,他特别关爱我们访学生,每次都要我们坐在他的周围,以便我们能听得更清楚,同时也督促我们大胆地分享和发言。每次沙龙,都能吃到先生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点心,如同归家的感觉。

来去先生家,同学们总是一起坐公交,路上有说有笑,渐渐加深了大家的了解,增加了相互间的友谊。由于女生多,我又比较喜欢跟大家说话,08级的同学就封我为“妇女主任”,这个官职可真是不小,且责任重大啊。除了因为先生家的沙龙跟同学们交流增多,还有学院每日傍晚相约爬山的传统,增加了同学们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每天下午五点左右,大家在凌云10旁边的山路上等候,偶遇结伴,三五成群地沿着蜿蜒的山路前往植物园、南普陀寺,登高远眺,心旷神怡。在这样强身健体的活动中,有时候聊生活、有时候聊学术,有争论、有碰撞,寓学于乐,美不胜收。

除了先生的课,我还选了张亚群老师的高等教育史,跟硕士师弟师妹们一起听课,也很有收获。也参加了邬导、刘导的每期沙龙,受益匪浅。

每次院学术例会上,总能听到不同老师或者同学的观点,听史老师温婉儒雅的点评。访学临近结束,也安排我给大家做了一次报告,我把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框架展示出来,由于我水平有限,能力较低,没有想到一下讲了一个多小时,非常繁琐冗长,先生和刘导在场指导,给予我极大的包容和关切,同学们也踊跃发言,对我的研究结构和逻辑进行指导,那天散会后,车如山同学陪同我坐在芙蓉餐厅前的操场边帮我分析思路,理清论文后续撰写的步骤。也就是这样一节节课堂、一次次沙龙、一场场讲座,涓涓细流,终汇成河,支撑我顺利完成论文写作,此般温情,没齿难忘。

吴晓君老师是我们当时的班主任,事无巨细地给我们提供各种帮助,连打印资料的发票都帮贴好亲自给我们报销。我们也享受着全院老师对我们的关爱和悉心照顾,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厦大半年,却也结识了很多同学,董立平老哥、周孟奎老哥、汤晓蒙舍友、蔡映辉同学、吴滨如同学、陈萦同学、李国强同学、谢素蓉同学、姜传松同学。。。及08级博士同班所有同学。。。在点滴交往中,情深意切。

毕业后的十年间,回母校两次,因会议,在济南和南宁见到先生和众师友两次,想来还是太少。而师友的殷殷关爱之情,时刻荡漾在胸,日日想念,久久回忆。

我有一张学生卡,上面有姓名、照片、学号等信息。至今,还珍藏着,那是厦大的象征,也是青春的回忆。任何时候回母校,它都是到家的钥匙,开启校门,既是温暖和爱护。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