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

就这样迷上“沙龙”

浏览次数: 添加时间:2018-03-31

日子过得忙碌充实,时间就象川流不息奔涌向前的江水,回顾新世纪以来近廿年,潘懋元先生家每周末的沙龙[1]仿佛是时间洪流中的定海神针,把我的精神生活轨迹串连起来。那些真实的自我提问、顿悟的思想火花、无声的心领神会大多定格在一次次身心愉悦的讨论现场、意犹未尽的结束归途和下一次充满期盼赶往沙龙的路上。有时自己也纳闷:为什么沙龙每周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上演”,对我却充满历久弥新的魅力?如果说人的精神如身体一样,需要定期给养,不然会营养不良,那么“沙龙”给予我的精神滋养是什么?

2001年我进入教研院读书,正式与沙龙结缘。尽管潘先生从未要求我们沙龙签到,但我想有幸忝列师门,先生的“沙龙”是必修课,不能缺席。当时参加沙龙,还是有一些期待早日毕业、获取学位的功利心,事实上沙龙也满足了我们,我和很多师兄妹的硕士、博士论文从选题、预开题、预答辩都是在沙龙讨论中逐渐成形并完善。而且,沙龙浸染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把课堂教学与课后切磋,被动接受课业和主动讨论问题结合起来,乃当学生之幸事。尤记得,2010年1月16日,潘先生家沙龙讨论的主题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大学认同”,正是我博士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丑媳妇见公婆”,当时第一次把研究思路抛出来供大家批评指正,果然师生、院友的提问、建议雪片样飞来,应接不暇。在我感觉快要“招架不住”时,潘先生突然插话说:“我谈一点感受。这个问题很难做,这是理性的研究,又是充满了感情的。我们读书的时候,条件很苦,有钱人和没钱人差不了多少。有钱人可以加个鸡蛋或粉蒸肉,但都是吃同一锅的饭菜。上课时候,警报一来,大家都跑进了防空洞,一呆就数小时……在那种情况之下,一起读书、生活的师生感情都特别好,再加上有这样一个校长(舍命办学的萨本栋),更加深化了师生感情。多年后,大家还念念不忘。我对‘认同’不是很熟悉,下面我们请杨老师从社会心理学来谈谈。”当时我的内心感受是“涕泗滂沲,先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教而不倦。其实先生说的内容我听过不只一遍,但是当我面对大量不同视角和观点时,先生的解读让我迷途知返,马上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两个多小时的沙龙对我而言象经历了一场精神大战,“收兵”时,先生举重若轻:“今天沙龙不做总结,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只是提供给石慧霞做一个参考”。10个月后,我顺利答辩毕业,“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却象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萦绕心头,既饱含先生的信任鼓励又给我无畏探索的动力勇气。

毕业后在沙龙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滋养下,我陆续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并出版了两本与厦门大学校史校友研究相关的书,沙龙使我把大学行政工作与学术思考结合起来,用思考的方式来看待工作和生活,用交流的方法达成精神自洽和和解共识。

《论语·述而》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也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由此而举一反三,就不再告诉他新知识”。看到这段话,眼前又闪现出沙龙不温不火、行云流水的场景,在今天师者都希望以高深学问、雄辩口才令听者陶醉的时候,这种老师静心倾听、洞若观火,学生独立思考、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沙龙恐怕是稀缺资源了。

周末又到了,“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的沙龙之约。

(本文作者是教育研究院2001级硕士、2007级博士,现任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


[1] 1986年,潘懋元先生创设了家庭周末学术沙龙,至今已连续举办30多年、近1500场次。

微信公众号

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黄宜弘楼

邮箱:

gjs@xmu.edu.cn

电话:

+86-0592-2186413

传真:

+86-0592-2189065

版权所有 ©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2023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黄宜弘楼邮政编码:361005.